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近日,我院中国—东盟金融经济创培221班师生赴中国—东盟特色商品汇聚中心及相关企业,开展了一场以“行走的课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在院长李光辉教授、副班主任韦苏倢副教授、金丹副教授的带领下,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经贸合作一线,在真实场景中感知中国—东盟合作的脉搏。
立足前沿:在汇聚中心读懂开放平台
在中国—东盟特色商品汇聚中心,广西新中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春梅女士热情接待了师生一行,并详细介绍了汇聚中心作为中国—东盟商贸往来重要平台的建设背景与功能定位。从战略构想到实体运营,从物流配套到数字化服务,师生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国际化商贸平台的现实形态,更读懂了其背后推动区域经济融合的深层意义。
“这样的平台不仅是商品的汇聚地,更是信息、资本与创新的交汇点。”李光辉院长在现场强调,“作为未来的金融经济人才,同学们必须理解实体平台与金融服务的联动关系,才能真正参与到中国—东盟合作的大局中。”
沉浸体验:十国展馆中的“微缩东盟”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师生们开启了一场东盟特色商品的探索之旅。新加坡馆的精致消费品、马来西亚馆的浓郁咖啡、越南馆的传统手工艺品、印尼馆的特色香料、泰国馆的热带水果……琳琅满目的商品不仅展现了各国独特的文化与产业特色,更成为同学们理解区域贸易的生动教材。
“原来东盟国家的商品结构如此多元,市场细分也极具特色。”一位同学在马来西亚馆前感慨,“以前在课堂上学到的‘比较优势’理论,在这里变得触手可及。”
在中国—东盟南宁水果交易中心,师生们进一步了解了生鲜农产品的跨境贸易链条与数字化交易平台运营模式。从冷链物流到电商对接,从检验检疫到品牌营销,一条完整的水果贸易产业链在同学们面前清晰展现。
跨界融合:从齿科技术看产业创新
活动的最后一站,师生们来到靖佳齿科技术中心。在这里,精密的生产设备、严谨的制作流程,让同学们看到了医疗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图景。从数字化设计到个性化定制,从材料创新到工艺精进,齿科技术的创新实践为同学们打开了产业升级的认知窗口。
“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资本支持与技术赋能。”韦苏倢副教授在现场与同学们交流,“这正是产教融合要探索的方向——如何让经贸人才理解产业需求,让产业创新获得金融活水。”
行走的收获:在实践认知中成长
“这次‘行走的课堂’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商贸畅通。”一位同学在返程途中分享道,“当我们站在汇聚中心,看到来自东盟各国的商品通过这个平台进入中国市场,那种直观的感受是课堂讲授无法替代的。”
金丹副教授表示:“实践教学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更激发了他们的专业思考。在真实的经贸场景中,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产生了碰撞,这种碰撞正是创新思维的火花。”
从商品贸易到产业创新,从平台建设到数字化变革,这场“行走的课堂”让师生们看到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广阔前景,也看到了金融经济人才在其中的发展机遇。当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当教学真正“行走”在合作前沿,人才培养便与时代发展实现了同向同行。

师生在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合影留念

师生在中国—东盟南宁水果交易中心展厅参观

同学们认真倾听义齿生产流程的讲解
图       文:陈春琳
编       辑:甘子盈
一审一校:李秋莹
二审二校:梁权熙、刘梦娟
三审三校:姜   玮